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华夏立国传章节目录 > 第一百九十七章 闲谈(一)

第一百九十七章 闲谈(一)

华夏立国传作者:曾鄫 2020-01-21 04:49
    平四年夏江左论平燕功绩封桓温为南郡公都督事假黄铖大司马总统内外诸军加扬州牧、录尚书事温弟冲为丰城县公荆州刺史子济为临贺县公。封曾华为北地郡公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铖大将军总领征伐武事加雍州牧、同门下事。

    ----------引言摘述

    升平四年秋八月魏郡城这座数十年战乱的中心落入北府之手已经快一年了。安定、平和外加雍、并等北府先州的支持扶助这里终于和冀州其它地方一样开始萌出恢复的气象。

    按照曾华年初的制令城所在的魏郡已经被划归冀州管辖。随之一起被从司州划出来归冀州的还有赵郡和阳平郡。赵郡就是以前司州的广平郡加原冀州赵郡(治房子城)一部分改治阳平郡就是以前司州的阳平郡合并顿丘郡治元城。本来曾华按照“惯性思维”准备将冀州治所改到常山郡真定(今石家庄北)。以前曾华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很是仰慕常山赵子龙于是用心查了一下现常山郡治真定差不多就是“现代”的石家庄所以才有了这个想法。

    谁知道在地图上一看这真定紧挨着并州和幽州却离冀州中心偏远了一点为了治理上的方便曾华只好接受了冀州刺史张寿的反对意见不迁治所。后来又突然想迁到另一个“河北名城”-保定去。可是曾华这次却搞不清这个时候的保定叫什么只好作罢了。

    时候匆匆过去大半年曾华除了升平三年年末赶回长安过年节外其余时间都坐镇在城协助张寿治理冀州过了升平四年地春季曾华的协助对象又多了一个那就是青州刺史廖迁。

    廖迁是王猛带出的学生。算得上是江北派的核心人物。而且识量雄远、少厉清节。被王猛赞为“容貌志气将相之器”。王猛攻陷广固复了青州后就请表廖迁为青州刺史镇抚青莱。廖迁倒也争气安民抚境吊孤归流施政恰当。而且也把老师王猛的作风学得十足贞无私疾恶邪佞不法者望风惮之。

    在这段时间里贼心不死的曾华借着“恢复古制”的借口对冀州的行政划分大动手脚反正他以前没少在雍、梁、秦、益、凉等州干过他地地盘他做主。

    一番折腾下来。冀州变成了下辖常山、中山(并高阳郡)、河间(并章武郡和渤海郡北部)、平原(并乐陵郡和渤海郡南部)、清河(并海郡西部)、安平(并博陵郡)、巨鹿(并冀州地赵郡)七郡外加原司州划过来地赵、魏、阳平三郡。合计十郡。而没过多久曾华又顺手把刚纳入北府版图的青州也“改版”了。

    济南郡合并了原安乐郡外加原冀州平原郡河水以南地区依然治历城。州的泰山郡被划了过来。北海郡并了城阳郡大部东莱郡并了长广郡和城阳郡东部。

    当时镇守东莞的是江左琅邪太守诸葛攸他在王猛领军攻打兖州泰山郡时因为北府雄兵陈于境外蠢蠢欲动加上那时北府群情汹涌一口一个要拥曾华自立形势微妙之极。诸葛攸一看形势不对拔腿就跑一直跑到徐州下。他丢下的东莞、琅邪两郡自然就被王猛笑纳并入青州。

    曾华将东莞郡一分为二北边并入临郡南边并入琅邪郡(琅邪郡还并了城阳郡南部)于是青州便成了六郡之州治所依然在临。

    对于曾华的这种大动作北府上下倒是挺支持的因为这些地方久经战火人口凋零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郡县相应也可以少配置很多官员更高效地进行治理。

    忙完这些曾华看到有两大高人手下左右坐镇便又当起甩手掌柜来了。时而行猎黑山时而巡访地方时而宴请河北、山东名士潇洒得一塌糊涂。

    不过今天曾华被冀州刺史张寿给堵在门口了。

    冀、青两州有很多事情关系重大必须要曾华亲自拍板决定。而城离信都、临都比较近公文往来非常方便。每过两、三个月行伍出身地张寿、廖迁就会骑上战马载着文卷带着护卫急驰数日赶到城与曾华开会。

    张寿是曾华的结义兄弟两人关系一向友亲。张寿也不客气跟在曾华身后走进府中。

    “百山这次又有什么要紧的事情?”两人坐下待侍者仆从端上茶点后曾华便开口问道。

    “军主这次为的还是地方豪强世家的事情。他们不解决好这冀州的均田制就无法完全施行而均田制不行冀州地方就无法安定。”张寿直奔主题。

    曾华点点头明白张寿所说的。在这几个月里曾华已经搞清楚了冀州地方的形势。和关陇不同冀州和青、兖、司、豫州一样是豪强世家最集中地地方高门名士就跟池塘地蛤蟆一样多。

    前后赵的统治中心都在关东中原从刘聪到石勒再到石虎动不动就将关陇的世家豪强连同羌、渠帅东迁关东大搞面子工程。所以曾华入主关陇后大行均田制大兴军政改革根本没有什么阻力稍微耍一下手段就顺利执行。

    但是关东诸州就不一样了这一点曾华从并州治理上就明显感觉到。高门世家地方豪强勾连盘结势力是无法估量。为了在并州顺利施政曾华先援例迁了一大批

    强再派“金牌直臣”王猛出马就任并州刺史几年完结。

    但是并州跟冀州等地相比又差了一截。

    “我们都知道。自永嘉之乱晋室迁祚中原动荡大量地方豪族聚集乡曲结坞屯堡以为自存之计。一时中原江北坞壁林立乡县反而不存了。”曾华缓缓说道。

    “坞壁必须有险可据。有障可阻;而粮食水源对坞壁地存亡有着至关重要地作用。许多坞壁就是由于运水之路被断而被攻陷的。坞壁赖以生存的田园多在险隘之外。谷物的收获又受到季节的限制遇到年谷未熟或胡骑侵扰便只能食木实饵石蕊坐吃山空;更多的坞主不得不常年以抄掠为务各以诈力相互攻击。”张寿手里拿着一叠文卷附和道。

    “是啊在如此险恶的环境里。像叔褒(衮)老先生、文成(鉴)这样的坞主太少了多地是苏峻、李矩、郭默、刘遐这类地流民帅。时而户至千家众达数万又时而部众离散颠沛流离。很少有能长期维系地地方豪强。”曾华接言道。

    “正是这样存留下来的各坞垒才会异常团结他们或以宗族为聚或以乡里为连。有的干脆是各地流民汇集而成。在历年的生死磨炼中早就炼为一体了。不过这一类豪强比较好收拾。他们都是为了乞活才结垒成坞如果能分得良田安宁生产。我想大部分坞垒里的百姓还是会拥护的。如果有少部分为了维持自己权力利益的豪强众帅不愿顺应民意那么灭了他们也是举手之劳。关键是要避免他们蛊惑百姓。”曾华缓缓说出自己这段时间一直思考而得出地想法。

    “军主所说跟我冀州相商的差不多。只是这顺则抚逆则灭的决略还得你来定。”张寿笑着说道。

    曾华点点头:“中原饱受战乱百姓已经久思安定这是天下大势谁也阻挡不了。豪强民帅要是顺应大势我们可以重金显勋以待如果不从大势就武力讨伐。”

    “但是最关键的是如何防止宗族乡里继续生成。这些民帅皆有民望时间一久肯定会在地方结成新的豪强。而豪强一起则会勾结官吏败坏体制仗势横行强取豪夺良田。过得数十上百年这均田制恐怕就有名无实了而我北府根基也随之土崩瓦解。”曾华的这些感叹是异世对盛唐衰败的总结。要不是均田制度崩溃中原府兵制度名存实亡而盛唐仅存的精锐关陇府兵又在南诏等战事中损失殆尽安胖子能反得那么爽吗?

    听曾华这么一说张寿不由眉头一皱暗自思量起来越想越忧心“这该如何是好?”

    曾华一摆手道:“我们不但要为今日计还要为百年计。先我们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