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华夏立国传章节目录 > 第一百九十七章 闲谈(一)

第一百九十七章 闲谈(一)(2/2)

华夏立国传作者:曾鄫 2020-01-21 04:49
地方上要有所布置以为根基。先我们要定乡里保甲统计户籍以安百姓。然后广行圣教以教会约束乡里宗族世俗力量。接着以此为基础完善府兵制。待得十数年这里便会和关陇一样府兵或厢军退役军士遍及乡里。有这一暗棋支持加上其它举措定会彻底安定中原。当然还有更重要地其它举措需要我们一步步走。”

    张寿回味了一下知道曾华心中早就有了一篇大文章当下便转到另一个话题去了。

    “军主现在谈地是地方另一拨人。他们比一般的豪强民帅更难对付。”张寿翻过几张文卷接着说道。

    “与一般地方豪族不同江右的名家大姓由于自身地门户渊源和人脉亲缘从八王之乱开始就卷入朝堂争斗与倾轧之中。所以大姓名士采取结坞守境者并不多见他们往往直接加入江右各伪国为官。例如石赵有河东裴宪、渤海石璞、阳郑系、颖川荀绰、北地傅畅、中山刘群(刘之子)、清河崔悦、范阳卢等名士均见擢用终至大官;前燕慕容廆为谋强盛曾以河东裴、代郡鲁昌、北平阳耽为谋主北海逢羡、广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东裴开为股胘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恺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会稽硃左车、太山胡毋翼、鲁国孔纂以旧德清重引为宾友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祭酒。从而使得燕国大盛。”

    听到这里曾华都有些头痛了。他知道张寿提到的是中原最强势地一系-世家门阀。留在江右没有南逃的名家大姓为了保持家族与门第的延续。不得不参与到中原“伪”政权中去而其自身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展轨迹。面对杀戮、强制迁等潜在威胁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调整以适应恶劣的环境。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算得上是后世“愤青”所说的“汉奸”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延续和坚持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因为在一段时期内这些世家高门因为政治动荡土地、财产朝不保夕所以更为注重伦理和文明的维系。因为这些东西是每一个统治者都需要的。他们维持严格地礼法家风和良好地治学传统。经学继世、父子相承。改朝换代时。多采取冲退避世地方式待价而沽;稍微安定则出仕以试祸福。

    但是这些世家高门一旦回到安定的社会环境将会以惊人的度恢复和扩张。因为治理国家需要文化知识而这些却正是世家高门的“强项”。按照正常的规律用不了多少时间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新朝廷的大部分

    会被这些高门世家控制。到时不管谁做皇帝都要依

    曾华当然不愿意看到这些跟随曾华一起打天下的人也不愿意看到这些。但是怎么对付他们呢?这些人你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还得腆着脸去礼请他们。因为这些人代表着天下民心和孚望其它寒门庶族出身地人就是当再大的官只要你是读书人在他们面前还是直不起腰。

    拿出老办法将这些高门世家迁徙。可是往哪里迁呢?关陇的迁中原。中原的迁关陇?只要这些人的学问还在。到哪里都会重新崛起。

    “迁还是要迁的。”曾华想了好一会才开始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先要用迁徙分散让他们暂时不能太强势以便留给我们一段时间。接着是设初学、县学、郡学和州学。广开教育。这些高门世家倚仗的是就是文明知识所以他们一边治学继世一边大行愚民。我们不求北府百姓人人有学识但是至少不能让文明和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没有知识就没有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想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我不希望华夏百姓还是像以前一样最后又变成了一群绵羊。幸好这十数年来我们北府培养出了一大批新学士子倒不必非得依靠这些高门世家不可。”说到这里曾华眯起了眼睛。张寿知道自己这位军主肯定又想到很远去了。

    在入主关陇之初曾华就别有用心地招揽了一大批寒门庶族地士子再利用各学派地学术分争刻意安排和引导终于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新学派并将该学派打造成了北府学术主流和圣教成了一明一暗两个“洗脑”工具。

    “最后我们要施行开科取士破除高门世家把持官职的途径-九品中正制。”曾华过了一会又继续道。

    张寿即是曾华地结义兄弟又是北府重臣自然知道曾华的这后续计划。

    “只是一旦施行开科取士高门世家应该会立即看出其中玄机来。对他们来说这是釜底抽薪恐怕会拼死反抗。”张寿担心道。

    “这是自然的。这十来年我借口天下不靖在北府停了九品中正制而且此后我也不会再恢复。这些他们也许会容忍因为他们认为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从士子中挑选治国人才而他们在士子中占据地位和声望优势所以不会担心。但是我们一旦施行开科取士不以出身和名望取才他们肯定会觉得比亡国还要恐怕。”

    说到这里曾华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先采取一种比较委婉的方法。我们在完善各级学堂之后逐级考核选拔最后考入州学者差不多是各地的俊杰了再分门别类学习三年最后结学考试以成绩优劣分任各级吏员。”

    张寿很快就明白了曾华的意思以教育外加逐级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高门世家也许觉得这不尽人意但是能勉强接受。因为以他们传统思维看来读书是富贵人家或者书香世家的专利寒门庶族出个读书人实在是祖坟冒青烟因为那些学费负担足以让他们吓死。

    不过如果清楚北府学制的人立刻就明白曾华的险恶用心。

    按照北府学制教区或保甲设初学一座北府童子无论男女只要满五岁都可以免费入学以礼、乐、射、骑、书、数六艺为根本。各县在大教区或节点城镇设县学若干座童子在初学学满五年可考入县学由于录取率是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所以考上县学的学子继续享受免费。

    县学学满四年可考郡学郡学四年可考州学。各州立学堂按治政列曹分计度、民政、律法等诸科。学子学习三年结学考核后按照成绩优劣分至地方任录事、主薄然后按照北府官吏考稽方式一级级往上升。而考郡学不成者可转考各良工学堂或武备初学考州学不成者可转考各良造学堂或武备士官学堂。

    各初学是教会或民众捐赠设立县学以上才是北府官府出钱设立。而这些学堂除了有官府拨出的一大笔赋税还有教会、商社或者富人不定期的捐助。这些捐助有多有少跟学堂名望有关系。例如赫赫有名的长安大学堂每年得到的捐助远过支出。各良工、良造学堂却是跟各大工场有关系大半费用由这些工场从获利中支出。

    如此算来北府学制是在保证人人都能在初学接收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再以县学为中等教学然后开始分科或培养技术工人或继续进行高等教育最后进行专业教育。

    而北府每县设学正郡设督学州设提举学事教谕督促各地乡里童子入初学考课学堂优劣考稽认证教员并掌教员教籍协助组织考试却不得干涉各学堂正常运作和招收录取。

    曾华花了一番心血经营了近十年基本在北府建了一整套完整而复杂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雍、益、梁、秦四州最为完善。这一体系涵盖了初、中、高各级教育以及文、工、武各类其中最特别的是专业教育一反过去的笼统学习提出了分门专业并进行细化为北府的政治制度和工商技术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寿非常清楚北府教育体系的情况听完曾华的想法再仔细一想已经领悟到曾华对付高门世家的手段了。

    最紧要的正事谈完这两兄弟开始闲谈并在闲谈中继续交换对一些事情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