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章 得水者倡(2/2)
《大明时代之死人香》作者:高路华 2019-12-30 01:49
帜插遍整个江南地区。想起这些,众人忍不住心神激荡不已。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言的郑森突然起身,大声地慨然道:“我郑氏水师全军直指金陵城,不复南京誓不还!”
历史上,郑成功领十万精兵北伐也只饮恨而归,何况是现在没有经过军旅磨练而且意气行事的书生郑森。虽然在与镇江水师的决战之中,郑森身先士卒的英勇让人侧目,但郑森想凭着他不足五千人马的郑氏北上舰队攻下南京城,实在是天方夜谭。
就算满清南下的兵力都被博洛、尼堪、勒克德浑三个贝勒分在江阴、吴淞、杭州三地,但坐镇南京城的是豫亲王多铎,兵力再空虚,也肯定有数千白甲精卫。除了多铎之外,还有洪承畴,不论兵略还是智谋,都不是初出茅庐的郑森能匹敌的。
无论如何,高旭认为郑森虽然急功近利,但以他的才智还不至于行那飞蛾投火之事。他大约是想领着郑氏舰队游击在南京附近的长江水域,耐心地等待着机会。这个机会或许来自清军与同盟军的两败俱伤,或许来自南下清军的北返休整。但只要蛰伏在南京附近,一有机可趁,那么他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拥有光复南京城的惊世之功,他郑森将名震天下!
他就像一头孤狼,他绝不会轻易地被高旭同化在同盟军的序列里,他一定要找一块专属的狩猎地,一展他的雄心与抱负。
郑森很固执,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心。
洪旭不能,高旭也不能。
但是,高旭凭着对郑森的了解,却能因势导利地利用郑森的野心。既然郑森喜欢活跃在南京附近的水域,那么势必要牵制清军一部分兵力。
高旭不喜欢大-跃-进,他喜欢步步为营地经营反清的事业。对同盟军来说,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就算能直捣南京又如何?现在的南京城是个暴风眼,谁想去染指势必被绞得粉碎。
高旭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松江府,即后世的上海地区,这也是虎口夺食的计划。如今挟着水师大捷的声势,接下去,高旭就要发动以徐玉扬第一镇为主力的松江反击战。当然,满清绝不可坐视同盟军的壮大,但如果现在不趁着全民反抗剃发令,民心可用的时候与满清死磕出一块地盘,要真是让满清鼎定了天下,稳定了大局,到时就回天乏力了。
“江南水网密集,凭着全歼清军镇江水师的制江权,我师取得了战略机动,也变相地拓展了生存空间。”
高旭起身走到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前,道:“在水路上,有两条大动脉,一是东西向的长江,二是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今后,我水师舰队的作战目的就是以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线,分割、孤立、打击满清的后方。以我水师舰队的主力营扫荡长江水道,让清军的军需物资无法经水路从南京、镇江等地运输到常州、苏州、松江三地,减轻清军对江阴、吴淞以及浦东战场的压力。”
“横向水道控制长江,纵向水道要全方位瘫痪满清南粮北调的京杭大运河。我军取得长江制江权之后,就已经把京杭大运河一分为二。对于长江以北的运河水道,我军派遣一支水营从崇明沿海北上,经扬州府直达淮安府境内的淮河、黄河入海口,这样崇明以北、淮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扬州府全境、淮安府以南地区将全部处于我水师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长江以南的运河水道,我军则与太湖上的义军互为声援,完全控制嘉兴至苏州、无锡这一段运河水道,满清朝廷就别想从浙江杭州运一粒米到北方。”
“所以,只要在江南,唯有得水者倡。水网中的每一条水道,就是我们打击满清鞑子的绞索与战壕!”
∶∶∶∶∶∶
会议开到了深夜,高旭确定了同盟舰队的兵力布置。史战与顾三麻子顾容的两支水师主力营控制江阴至镇江这段至关重要的水域,摧毁清军布置的长江防线,全力声援阎应元的江阴保卫战。
赵天武的水师陆战营则是北上江淮地区,连络扬州、淮安府内的反清力量,直接从淮河入海口溯流而上,扩大同盟军在江淮地区影响的同时,封锁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的水道。
而郑森则是如他所愿,领着郑氏舰队剑指南京城,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以高旭看来,那洪旭是个不可多得的杰出将领,凭点水师优势,就算形势不利也能全身而退。
至于与太湖义军的联盟,高旭转头问着一旁的亲兵夏完淳:“存古,那太湖的吴易有没有派人来崇明商谈同盟事宜?”
那吴易是太湖义军的首领。夏完淳应道:“回督帅,太湖的使者今日下午就到达崇明了。”
高旭“哦”了一声,又问道:“来者何人?”
夏完淳道:“一是属下的恩师,另一位是太湖义军的军师孙兆奎孙先生。”
高旭疑惑地问道:“你的恩师?”
夏完淳道:“属下的恩师姓陈,名介,字懋中。”
“陈介陈懋中”高旭喃喃自语着这个名字,一会儿不由恍然,这不就是那个与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一同创立几社、一样投水自尽以全节气的陈子龙么?
高旭想罢,顿时大喜。那个陈子龙可是与夏允彝齐名的江南名士,至于那个孙兆奎,也是一个忠义之辈。
∶∶∶∶∶∶
孙兆奎(?1647年),字君昌,江苏省吴江县人。
1644年,孙兆奎到扬州投奔史可法。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殉国,满清多铎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赴吴江。1647年,与同县吴易率领数千人起义抗清,屯兵长白荡,号称孙吴兵。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而被清兵捉住,押往南京白下城。
全祖望《梅花岭记》记孙兆奎:“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包捷闻之,哭于内桥。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言的郑森突然起身,大声地慨然道:“我郑氏水师全军直指金陵城,不复南京誓不还!”
历史上,郑成功领十万精兵北伐也只饮恨而归,何况是现在没有经过军旅磨练而且意气行事的书生郑森。虽然在与镇江水师的决战之中,郑森身先士卒的英勇让人侧目,但郑森想凭着他不足五千人马的郑氏北上舰队攻下南京城,实在是天方夜谭。
就算满清南下的兵力都被博洛、尼堪、勒克德浑三个贝勒分在江阴、吴淞、杭州三地,但坐镇南京城的是豫亲王多铎,兵力再空虚,也肯定有数千白甲精卫。除了多铎之外,还有洪承畴,不论兵略还是智谋,都不是初出茅庐的郑森能匹敌的。
无论如何,高旭认为郑森虽然急功近利,但以他的才智还不至于行那飞蛾投火之事。他大约是想领着郑氏舰队游击在南京附近的长江水域,耐心地等待着机会。这个机会或许来自清军与同盟军的两败俱伤,或许来自南下清军的北返休整。但只要蛰伏在南京附近,一有机可趁,那么他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拥有光复南京城的惊世之功,他郑森将名震天下!
他就像一头孤狼,他绝不会轻易地被高旭同化在同盟军的序列里,他一定要找一块专属的狩猎地,一展他的雄心与抱负。
郑森很固执,没有人能改变他的决心。
洪旭不能,高旭也不能。
但是,高旭凭着对郑森的了解,却能因势导利地利用郑森的野心。既然郑森喜欢活跃在南京附近的水域,那么势必要牵制清军一部分兵力。
高旭不喜欢大-跃-进,他喜欢步步为营地经营反清的事业。对同盟军来说,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就算能直捣南京又如何?现在的南京城是个暴风眼,谁想去染指势必被绞得粉碎。
高旭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松江府,即后世的上海地区,这也是虎口夺食的计划。如今挟着水师大捷的声势,接下去,高旭就要发动以徐玉扬第一镇为主力的松江反击战。当然,满清绝不可坐视同盟军的壮大,但如果现在不趁着全民反抗剃发令,民心可用的时候与满清死磕出一块地盘,要真是让满清鼎定了天下,稳定了大局,到时就回天乏力了。
“江南水网密集,凭着全歼清军镇江水师的制江权,我师取得了战略机动,也变相地拓展了生存空间。”
高旭起身走到挂在墙壁上的地图前,道:“在水路上,有两条大动脉,一是东西向的长江,二是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今后,我水师舰队的作战目的就是以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线,分割、孤立、打击满清的后方。以我水师舰队的主力营扫荡长江水道,让清军的军需物资无法经水路从南京、镇江等地运输到常州、苏州、松江三地,减轻清军对江阴、吴淞以及浦东战场的压力。”
“横向水道控制长江,纵向水道要全方位瘫痪满清南粮北调的京杭大运河。我军取得长江制江权之后,就已经把京杭大运河一分为二。对于长江以北的运河水道,我军派遣一支水营从崇明沿海北上,经扬州府直达淮安府境内的淮河、黄河入海口,这样崇明以北、淮河以南、大运河以东的扬州府全境、淮安府以南地区将全部处于我水师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长江以南的运河水道,我军则与太湖上的义军互为声援,完全控制嘉兴至苏州、无锡这一段运河水道,满清朝廷就别想从浙江杭州运一粒米到北方。”
“所以,只要在江南,唯有得水者倡。水网中的每一条水道,就是我们打击满清鞑子的绞索与战壕!”
∶∶∶∶∶∶
会议开到了深夜,高旭确定了同盟舰队的兵力布置。史战与顾三麻子顾容的两支水师主力营控制江阴至镇江这段至关重要的水域,摧毁清军布置的长江防线,全力声援阎应元的江阴保卫战。
赵天武的水师陆战营则是北上江淮地区,连络扬州、淮安府内的反清力量,直接从淮河入海口溯流而上,扩大同盟军在江淮地区影响的同时,封锁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的水道。
而郑森则是如他所愿,领着郑氏舰队剑指南京城,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以高旭看来,那洪旭是个不可多得的杰出将领,凭点水师优势,就算形势不利也能全身而退。
至于与太湖义军的联盟,高旭转头问着一旁的亲兵夏完淳:“存古,那太湖的吴易有没有派人来崇明商谈同盟事宜?”
那吴易是太湖义军的首领。夏完淳应道:“回督帅,太湖的使者今日下午就到达崇明了。”
高旭“哦”了一声,又问道:“来者何人?”
夏完淳道:“一是属下的恩师,另一位是太湖义军的军师孙兆奎孙先生。”
高旭疑惑地问道:“你的恩师?”
夏完淳道:“属下的恩师姓陈,名介,字懋中。”
“陈介陈懋中”高旭喃喃自语着这个名字,一会儿不由恍然,这不就是那个与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一同创立几社、一样投水自尽以全节气的陈子龙么?
高旭想罢,顿时大喜。那个陈子龙可是与夏允彝齐名的江南名士,至于那个孙兆奎,也是一个忠义之辈。
∶∶∶∶∶∶
孙兆奎(?1647年),字君昌,江苏省吴江县人。
1644年,孙兆奎到扬州投奔史可法。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屈殉国,满清多铎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赴吴江。1647年,与同县吴易率领数千人起义抗清,屯兵长白荡,号称孙吴兵。终因寡不敌众,战败而被清兵捉住,押往南京白下城。
全祖望《梅花岭记》记孙兆奎:“吴中孙公兆奎以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邪,抑未死邪?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邪,抑未死邪?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包捷闻之,哭于内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