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长生成仙(2/2)
《道姑翾楚》作者:大唐长公主 2020-03-12 20:41
终极理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道教的神仙信仰,不是对彼岸世界的盲目希冀,而一定是建立在对现世超越基础上的拥有具体可实践的学修一体。
翾楚说:“既然这么久远的古代,对于神仙就如此崇拜,大家都像我这样怕死么?”
吕洞宾笑道:“神仙信仰是对现实的超越。道祖老子留下的五千言,在后世人们的解读中通常被看做是哲理性著作,却很少有人提及其中存有的神仙观念。《道德经》中提到的“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等概念,是已经具备了早期求仙思想的。而具有“玄之又玄”特征的“道”,在进行具体阐释的时候又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格特征,不论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还是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解释,“道化万物”的思想都是神仙思想的滥觞。更何况,在道教的信仰中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具有道性的,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神仙自然也是包含在其中的。一炁化三清的过程就是道化的过程。道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哲理性的存在的,甚至可以说,道便是长生不死的存在,它炁化成为可见的仙真,以此来为尘世的修行者指明方向。”
翾楚说:“任何宗教都是具有度人思想的,道教更是以慈悲度世为最高的修真法则。不同其他宗教对彼岸世界的直接追求,道教是一个非常重视现世的宗教。即便是修仙,也是更加强调现世的积功累德,而不是仅凭借持诵圣号就能度人到极乐之境。所以《南华经》的内容在修道人看来处处皆是对人生所处困境的抒发,是在追寻造成困境的缘由,是在探讨如何摆脱尘世困境的出路,所以庄子的笔下才会出现“至人”“神人”“圣人”等超脱于俗的形象。可惜的是,人们大多只能看到的庄子的浪漫笔调,却参悟不透他纸笔背后的深意。”
吕洞宾笑道:“呵呵,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养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道教历代所追求的神仙世界,是根植于现实的,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个人修炼的。只有做到坐忘、心斋等等修行的功夫,才能让自身摆脱欲求的困扰,进而从有限的人生和忧患困苦中超脱出来,这就是道教最理想的修真目标。“道由心学”,心是连接着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的关节点,若是不能修心养性,自然也就无法求得神仙的逍遥之态了。从自身的修持着手,这是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修炼成仙的现实意义。因为神仙不只是用来崇拜的,更是需要我们去效仿的。”
翾楚说:“道人都希望能得道成仙,这个过程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乐观态度。正如伟大诗人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离sao》中提到,因为现世的“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所以才要扣天关、西上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求宓妃,在神游天界的上下求索过程中,他寻找的正是超脱人生之道。”
翾楚说:“既然这么久远的古代,对于神仙就如此崇拜,大家都像我这样怕死么?”
吕洞宾笑道:“神仙信仰是对现实的超越。道祖老子留下的五千言,在后世人们的解读中通常被看做是哲理性著作,却很少有人提及其中存有的神仙观念。《道德经》中提到的“长生久视”“死而不亡”等概念,是已经具备了早期求仙思想的。而具有“玄之又玄”特征的“道”,在进行具体阐释的时候又被赋予了一定的人格特征,不论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还是从宇宙生成的角度来解释,“道化万物”的思想都是神仙思想的滥觞。更何况,在道教的信仰中认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具有道性的,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神仙自然也是包含在其中的。一炁化三清的过程就是道化的过程。道本身就是一个超越了哲理性的存在的,甚至可以说,道便是长生不死的存在,它炁化成为可见的仙真,以此来为尘世的修行者指明方向。”
翾楚说:“任何宗教都是具有度人思想的,道教更是以慈悲度世为最高的修真法则。不同其他宗教对彼岸世界的直接追求,道教是一个非常重视现世的宗教。即便是修仙,也是更加强调现世的积功累德,而不是仅凭借持诵圣号就能度人到极乐之境。所以《南华经》的内容在修道人看来处处皆是对人生所处困境的抒发,是在追寻造成困境的缘由,是在探讨如何摆脱尘世困境的出路,所以庄子的笔下才会出现“至人”“神人”“圣人”等超脱于俗的形象。可惜的是,人们大多只能看到的庄子的浪漫笔调,却参悟不透他纸笔背后的深意。”
吕洞宾笑道:“呵呵,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养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道教历代所追求的神仙世界,是根植于现实的,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个人修炼的。只有做到坐忘、心斋等等修行的功夫,才能让自身摆脱欲求的困扰,进而从有限的人生和忧患困苦中超脱出来,这就是道教最理想的修真目标。“道由心学”,心是连接着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的关节点,若是不能修心养性,自然也就无法求得神仙的逍遥之态了。从自身的修持着手,这是道教神仙信仰以及修炼成仙的现实意义。因为神仙不只是用来崇拜的,更是需要我们去效仿的。”
翾楚说:“道人都希望能得道成仙,这个过程充满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乐观态度。正如伟大诗人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离sao》中提到,因为现世的“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所以才要扣天关、西上昆仑、渡白水、登阆风、求宓妃,在神游天界的上下求索过程中,他寻找的正是超脱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