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华夏立国传章节目录 > 第二百一十四章 西征前夕

第二百一十四章 西征前夕(2/2)

华夏立国传作者:曾鄫 2020-01-21 04:49
侯五阶爵位每一阶还分三等共计十五级爵位。

    勋爵还是分文武两类文勋爵分公车、宣德、守正;武勋爵分轻车、宣威、安远子爵以上就不分文武了只是功绩卓越者可加爵位评字。

    而在此以外文职政务可授优等勋章外还有有嘉越卓越荣禄银紫、金紫特进勋章而军功有铁质、铜质英勇勋章银质豹韬勋章银质、金质虎威勋章银质、金质雄鹰勋章昭勇宣武勋章昭武金吾勋章、元麾冠军勋章忠武骠骑勋章柱国、上柱国勋章。

    银紫特进、柱国及以上勋章必须由尚书行省、枢密院或者一定数量的朝议郎和奉议郎推荐然后中书行省审议同意门下行省不行封驳否认最后才由曾华授予算得上是国士荣誉名倾天下。到后来众多北府军民宁愿用侯爵位去换一个特进或柱国勋章。

    朝议郎原本由曾华从勋爵以上贵族中直接指定但是由于曾华要领军西征。所以他以此为借口规定中书行省朝议郎由各地的士郎以上士族推举总数还是三百六十五人以每州为单位数量不一任期六年。

    而门下行省的奉议郎则还是由地方推举每郡两人也是任期六年并做了详细的规定。如奉议郎被推举的资格必须是本郡地方户籍纳赋税五年以上初学以上学历者等等。

    曾华颂布这些规定制度后立即从太和元年开始主持了中书行省和门下行省新一届地推举然后加紧《刑法典》和《民法典》的制定不过这两部北府律法概括众多领域浩大繁多估计三五年里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一系列的动作给人感觉是北府准备举全江右之力西征。

    北府如此大规模的动作有人喜也有人忧。忧的是借居在北府长安等地的粟特、康居、大宛等商人。在北府向康居宣战之后康居商人被暂时拘捕粟特、大宛等商人被居第监管都被北府派兵严加看管起来虽然还没有杀头抄家但是不管怎么看都是形势不对也许是北府想等把康居灭国后再一起来处理。不过这些商人还有一点期望他们在北府数年。都有些人脉也得到了一点内部讯息。他们能在北府待得这么久自然通过了严格的审查和胡攀不上什么关系。这些康居、粟特商人希望自己能得到西域商人地下场那些西域商人在西域被灭亡后转而效忠北府后就享受到了北府商人地待遇还好。

    喜的是北府商人战争一打。自然财源滚滚。而且要是粟特等河中之地成了北府地盘。那么就不用付太多的关税了中转天竺、波斯所赚取地利润岂不是更大了。

    还喜的是江左朝廷上下。北府如此大张旗鼓地西征说明他们真的没有心思和打算挥师南下而且北府的进贡这几年也越地丰富起来。除了晋室外朝中重臣都人人有份每年以曾华地名义上贡地礼品装满了上百辆马车。

    除了少部分有远见地外江左朝廷觉得越紧逼的桓温比曾华更危险。甚至还有些名士们在抨击桓温的同时居然为曾华唱起赞歌来。

    对于江左名士们来说长安是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地方。只要你被那里的国学邀请去讲学你不但很快能名传天下而且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润笔报酬”要知道长安那些国学个个都富得流油。但是一旦去了那里一不小心就会被国学学子们批得“体无完肤”到时也能“名传天下”。现在北府学术界尤其是长安国学里。学派众多。思想活跃得不行有新玄学的“保守派”有新儒学地“五经派”。有旧玄学和旧儒学合一的“庸山派”林林总总都在国学或者几个州学里讲学授课拉拢国学生员和州学学子们。因为按照北府规定郡学以前只准讲授规定的六艺书籍和科目而唯一算得上“精神范畴引导”的学问却是圣教教义从众多的教会初学就开始了。人家出钱办的学校讲一点初略的教义也无可厚非不过也只能在初学讲县学和郡学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学“知识”了。

    相对学术界的交流商贸上地交流更是汹涌。北府需要江左地瓷器、茶叶、蚕丝、粮食、药材、杂货等各种物资江左需要北府的铁器、纸张、棉布、羊呢绒、玻璃器皿等等物品。于是北府商人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与江左各地地世家合作收购当地的原料甚至还在吴、丹阳、会稽等郡帮助当地世家设立工场用北府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生产瓷器、茶叶、丝绸等成品再转运各地贩卖。在数年的合作中这些世家都得到了巨大的利润而在这些利润面前他们觉得北府商人比“亲人”还要亲。

    有了这些世家的帮助北府的商人遍布江左各地混杂在其中的各机构的情报人员绘制地图编写情报如鱼得水。在这些世家的帮助下北府近海船队在徐州东海郡的郁洲(今连云港)扬州吴郡的钱塘(今杭州)会稽郡的鄮县(今宁波)外岛(今浙江宁海)临海郡的章安(今台州)永宁(今温州)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州)建立了码头其船队足迹直达广州南海并以此为跳板在夷州(今台湾岛)北部和南部各秘密地设立了一个基地。

    在曾华的授意下北府商人从太和年开始更加大规模地向江左“侵入”只不过他们用的是“经济手段”。他们拉拢各地官员、世家试图用利益让他们与北府相连。并进一步收买朝中重臣挑拨离间唆使谣言无所不用其极。别的不说江左和桓温势力的对立更甚江左众臣和名士们对桓温的怨恨日益一日。而桓温在遭受到这种压力后也越对江左一步紧迫一步。

    太和二年秋天曾华布命令:“太和西征从我以下三军将士当奋勇向前以雪国耻以报国恨。北府以重禄高勋相待有功之士众功臣的荣誉将永留青史!”然后宣布自领盐泽南道行军大总管曾闻、邓遐、张、慕容垂、拓跋什翼健、诸葛承、郭淮、阎叔俭、邓羌、吕光、杨安、毛当等将随军左右。姜楠为河中北道行军总管斛律协、窦邻、乌洛兰托为副总管;曹延为河中南道行军总管夏侯阗、唐昧、陈灌为副总管;先零勃为河中西道行军总管王先谦于归、卫瑗为副总管。

    而就在曾华临行王猛等人急了终于开口问一件要紧的事情谁来监国护印?谁为世子?他们都知道似乎历史上的“明君”都不愿过早地交权给下一辈。但是此次曾华西征大家虽然苦劝不住但是总要留下一个做主的。此去最少三年最多就不知道了而且战事无常谁知道会生什么事?这继承人总的指定吧。

    曾华知道众臣终于忍不住了不由得意地笑了起来看来还是自己坚持到底了。但是正事还是要说的于是郑重交代道:“不设监国武子、武生两位先生护秦国公印景略、素常先生护大将军印其余军国事照常。”

    说完后曾华递给谢艾一封密信上面封好了火漆盖有曾华的随身印章:“世子的名字在这封信里由冰台先生保管。一旦我不幸战没便由景略、武子、武生、素常、冰台五位先生会合查阅信封破损然后取出里面的书信拥世子继位。”

    众人犹豫了一下最好还是领命了。

    交待完这些事情后曾华便开拔了太和西征终于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