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安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华夏立国传章节目录 > 第二百一十章 太和西征案(二)

第二百一十章 太和西征案(二)

华夏立国传作者:曾鄫 2020-01-21 04:49
    许昌到洛阳需要绕过嵩山和阳城山这些都是伏牛曾华一行从山脚走过现里面山高林密鸟鸣兽吼不绝于耳。而现在正是秋猎时节时不时的可以看到或骑着马或步行的附近百姓结伴往山中走去。

    看到护送曾华的队伍于是便远远地站在一边下马肃立不敢造次。而这些百姓身上带有刀弓也成了侍卫军士们重点注视的对象。在上千双虎目的注视下这些百姓想不肃立都不可能。

    还有许多百姓已经从山中满载而归鞍前马后的放着不少的野物。曾闻看着那些猎物闻着空气中飘过来的淡淡血腥味不由地兴奋起来。

    “父亲大人我们不如在山下扎营或者去延寿城中休息几日也好。”曾闻转过来对曾华恳求道而旁边的车苗虽然没有帮腔但也是一脸的期待。

    曾华知道曾闻和车苗都是狂热的狩猎爱好者他们俩的“零花钱”都花在去养猎犬去了一有假期都是直奔长安附近的上林苑甚至是背着家长跑到秦岭大山去可没少挨训。现在看到如此大好机会自然手脚都痒痒了。

    “洛阳还有要事处理完了我们还要迅赶往长安。”曾华板着脸说道。看到两人满脸的失望转即笑道:“你们想留下来狩猎也不是不可能只要你们愿意辞去侍从武官之职我就批准你们留在这里。”

    曾闻和车苗原本欣喜的神情转瞬而逝。脸上露出更大地失望。曾华的这个建议还不如不说。

    侍从武官这个职位多少军官想来而不得要不是两人身份特殊曾华亲自批准怎么会轮到曾闻和车苗这两位呢?要是为了打猎而辞去这个职位曾闻不说车苗很有可能会被自己的父亲断绝父子关系的。

    曾闻在闷闷不乐中走了一段路最后看着远处的嵩山埋怨曾华道:“父亲大人。为什么要行《山林时狩律》。这山林水泽中的野物怎么会打得完呢?何必多此一举呢?”

    曾华知道曾闻埋怨的是自己主导的一系列新律法。自从去年兖州大水之后。曾华已经意识到黄河泛滥地危险性。做为一个穿越者曾华当然知道防止河水泛滥最好地办法就是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但是曾华也知道自己在这个时代大谈什么环境保护有点过于前卫了还不如另外想办法。于是曾华在巡视关东途中频频写信给车胤、荀羡、江逌、朴等新旧两派领军人物在记述自己巡视关东地感受中大谈什么天地人合一。说自己在游历中原壮丽山河时。无不为锦竹美景所陶醉时不时地感觉到“万物与我为一”和“天地间万物皆众生”。

    最后曾华提出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并要求以此为基础确定律法保护山林水泽顺应天时地利。曾华在书信后面还附上了许多律法的建议条款。

    要不是这些人都知道曾华是新派的幕后领导。众人还以为曾华突然转投了保守派毕竟这些都是保守派最重要的思想因为大部分都是玄学出身的保守派当然会以黄老庄学为主。

    不过曾华能表现出积极向保守派靠拢的思想进步。保守派们怎么不欢呼雀跃呢?于是纷纷响应完善曾华提出的律法设想并在中书行省摇旗呐喊为该律法地通过大造声势。

    而新派们虽然不明白曾华打“环境保护”牌到底为的是什么但是他们知道曾华绝对不会就此投靠了保守派他们宁愿相信这是曾华为了拉拢保守派的一种权衡手段只是让给保守派一些空头上的好处因为实权还在新派的手里握着。

    到了太和元年中书行省迅出台了《山林水泽时禁法》主体思想是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细则是如春天二月禁止烧草作肥料;各地的山林水泽封山不准采伐刚萌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不准毒鱼和随意狩猎鸟兽;直至秋天七月份才解除禁令。当然这其中还有许多规定照顾到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如突然死亡地人需用棺木可以不受上述时限地约定;百姓们需要柴木可以在指定的区域砍伐而且树木的大小和伐取地部位都有规定云云。

    接着又对《授田法》进行了修改主要是大部分山林水泽不再私授给各人了完全由官府管理不得肆意伐木狩猎;而分授给私人的山林必须按照时节和规定伐木原则就是伐一木种一木;并鼓励百姓们种树并规定凡私人种的树木成材后可以分期伐取售卖换取钱财。

    在《授田法》修改中北府鼓励中原百姓们向草原迁徙鼓励从事畜牧;并开始以异地授田的方式来控制人口聚集密度从而控制某一地的“开程度”达到“山林水泽不毁”的目的。

    种种举措为了就是降低人口密度保护环境不过都是挂在“顺天时量地利”的旗号下。曾华也知道环境保护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没有太大环境压力只追求开垦耕种的时代。但是曾华却希望建立一种思想一种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思想所以保守派就被好好地利用了一把

    由于是曾华牵头组织的所以这些律法和修改案也很快在门下行省通过了审阅曾华在巡视途中签了字很快就正式颂行。

    在曾闻、车苗两人的依依不舍中曾华一行很快就赶到了洛阳这里已经被六千府兵接防三千原洛阳守军只剩下了两千尽数成了北府军的俘虏。

    看到曾华沈赤就伏地大哭。

    地父亲居然如此命不好。曾华好好地安抚了一番沈劲的墓前隆重祭拜了一番。

    随后曾华不等桓温的回信先传令将两千原洛阳守军全部押送回荆襄包括一些闹事的将领军士这些都是桓温派出来的人曾华不愿意插手去处理。

    接着曾华第三次上表朝廷要求江左朝廷迁回故都洛阳。不过曾华知道。这次上表估计和前两次一样。石沉大海。曾华接着又上表表述了沈劲的功勋请表其为冠军将军司州刺史。

    接下来的日子里曾华一边等江左和桓温的回信一边安抚拉拢洛阳地百姓和士族。并要求长安拨下大批款项来大修洛阳还以身作则。捐出一笔巨款用于洛阳地修复。

    八月份路近地桓温从赭城回信通报了对事件的最后处理那两千押解回去的荆襄军中闹事的将领军官一律斩其余配到交州去边去了。桓温也坦白告诉曾华洛阳城他不想守了。让曾华自己看着办吧。这些话都和曾华想的差不多。不过书信另外的部分就是极度机密了桓温和曾华就江左朝廷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地讨论而曾华的回信也让桓温更放心了一些。

    快九月。江左朝廷地旨意终于也来了。先是同意曾华的上表对沈劲进行了一番表彰然后召忠良之后沈赤去建业准备大用。

    在诏书最后部分朝廷含含糊糊地说道如今天下安定不久百姓凋零朝廷为了不劳民伤财决定暂时僻居建业故都洛阳就请大将军曾华好生看管。

    江左朝廷如此好说话曾华也要好好表态一番。

    曾华拍着胸脯对使者慷慨激昂地保证晋室的祖宗陵墓就交给他了不但有重兵护卫还有专人打理逢年过节一定会有人给司马家的祖宗们烧纸钱上供果的。而且江左朝廷的祭祖使者北府一律包吃包住绝无二话。

    忙完这些曾华离开洛阳急忙向长安进。

    曾华急匆匆地赶回长安是因为那里有一件大事一直久拖不决。

    兴宁三年雍州大学国史科的教授们写出了一篇文章-《羯胡考源》并在曾华的授意下表在《民报》、《学报》等报刊上引起极大地轰动。

    雍州大学地教授考据胡是大宛以西的康居人1但羯胡又和曾经被康居人所征服的药杀水(锡尔河)以南地农耕居民—粟特人(格底亚那人)不一样。羯胡是由居住在大泽(咸海)以东药杀水以北以游牧为生的正宗康居人(羌渠)分离出来的。

    教授们考据前两汉时期康居羁属匈奴因而可能有一部分人随匈奴东来转战于漠北草原其后又随之南迁逐渐内徙于上党武乡一带因为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