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三省(2/2)
《华夏立国传》作者:曾鄫 2020-01-21 04:49
且两者相互监督制衡。巡警部门接到报案或者是巡查到刑事案件。按律立即出警。立案侦查。一旦现罪犯和证据就会向检察官申报由检察官批准缉捕。再完成审讯和收集足够地证据最由检察官向裁判所起诉进行刑事审判。
二是察司法之非监督裁判所审理案件是否公正一旦不公可以向上一级检察官和裁判所申述。从后两个职责来看曾华把这个检察总署按“异世”的检察院来设置而检察总署和各地的各级机构不设主官只是设各级检察官若干分巡各地各视一方独立行使职权。如果有案件牵涉重复或互悖冲突则由三名以上检察官合议裁决。
检察总署设九名大检察官州检察署设九以上州检察官均由由法务部主官提名任命郡检察署设十五名以上郡检察官由大检察官合议任命县检察署设十五名以上县县检察官由州检察官任命。
检察官还有一个最重要地职责就是以参劾权监察行政事务督视纠正各级政务之非算得上是尚书行省内部的监察部门。如县检察官现县巡警署不作为为向县令通报责其改正。如不听则行使参劾权向上级的郡检察署参劾。主管的郡检察官接到参劾后立即向郡守通报建议其指令下级改正。不听郡检察官继续行使参劾权州检察官接到参劾后会向州刺史通报建议。如还不听州检察官会向大检察官参劾。
一旦大检察官核准了参劾就变成了弹劾。这个时候平章国事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弹劾追究从州到县所有相关官员的责任;二是驳回弹劾将提出弹劾的大检察官解职。但是这个时候平章国事就要承担风险和任何。因为这个时候按律都察院会介入一旦在中书行省通过了弹劾案除了要追究地方相关官员的责任外平章国事也要跟着吃挂落。
巡警总署就很明白曾华把当成“异世”的公安部来设置只是剥夺了一些权力只留下了维持治安侦查案件等执法权力了。各地设各级巡警署接受巡警总署和地方官府的“双重领导”。
转运部掌北府地道路、桥梁、渡口、舟桥的维护。负责转运各地的物资还有邮传驿站和漕运等等算得上是古代版的交通部。
6军部掌北府6军武官的录选、调迁、升降、授职及征募兵籍、关禁、粮饷、辎重等
并掌管所有生产6军所用军械物资的工场。
海军部掌北府海军武官的录选、调迁、升降、授职及兵籍、关禁、粮饷、辎重等事务并掌管所有生产6军所用军械物资的工场和造船厂。
为表示北府地尚书行省地级别比江左尚书省要低曾华在各部不设尚书而只是以侍郎之职加判各部事务地衔为各部主官。如荣野王以判6军部事务侍郎的身份主掌6军部钱富贵以判户部事务侍郎的身份掌户部。
而平掌国事当任不让的由王猛出任。参知政事分别是朴和张寿。
但是曾华却另外玩了一手。他给平章国事、参知政事和几个重要部门如户部、法务部、6军部、海军部的侍郎加了个录尚书事名号。以便组成一个国事会议处理北府所有的行政事务。由于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被曾华提名国事内阁所以这个“领导班子”也被世人称之“内阁”。按照曾华地说法北府国事无论巨细皆委决于内阁。
曾华这样一手搞得江左和桓温苦笑不已。按照晋制。录尚书事就是尚书省所有的公文决策都必须经由他之手所以可以说是大晋的宰相。但是曾华却加了一大堆的录尚书事这怎么不让江左朝廷和拥有这个头衔的桓温郁闷呢?但是曾华却振振有词地争辩道北府的录尚书事是录尚书行省事要差上一截呢。
接下来是中书行省。按照曾华的设置北府中书行省掌制令决策负责起草和制定北府的律法。曾华却不设中书监等往常中书省官职而是授车胤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总领中书行省。另委命了三百六十五名朝议郎。这些朝议郎都是北府有勋位者。按照北府制度。北府平民可以从事军、工、商、农、学等诸职凡功绩显著者可授爵位升为贵族。曾华从这些贵族中挑选了比较有声望和学识者以为朝议郎。行“朝堂正议”之权。
这三百六十五名朝议郎分户、兵、礼、刑、吏、工六科分别对应尚书行省各部。然各科与对应地尚书行省各部沟通商讨再起草各自范围地律法接着由中书行省全体朝议郎审议通过交由曾华批准颂行成为尚书行省、大理寺行政和断案的依据。
中书行省下设都察院设六科御史三十余人掌正朝廷纲纪举百官紊失。这些御史分巡各地监督众官一旦现官员犯法违规之事可以向中书行省各科弹劾。相应的各科接到弹劾后会立即立案要求被弹劾地尚书行省所属官员或者该州刺史等官员前来听候咨询与弹劾御史对质。一旦证据确凿即可行弹劾案审议。一旦弹劾案在中书行省通过立即上报给曾华曾华会依据结果罢免被弹劾的官员。
门下行省却被曾华改成另外一个样子了。毛穆之以太中大夫的官职总领门下省。而门下省也不设其它官职只有承议郎行使“承(民)意参议”的职权。承议郎每郡推举两人无论身份任期五年常住长安。而承议郎推举程序另文规定。
门下行省按照曾华的设置和定义代表着北府民意主掌审计北府的赋税度支。尚书行省负责收税和各项开支而门下行省则负责监督如田地赋税、盐铁税等基本税的税率、税种和审查每一个铜板都用到哪里去了。每年尚书行省都要在门下行省进行“春度秋计”。也就是尚书行省每年春天要到门下行省去进行“上一年度支总结报告和下一年预算报告”秋天还要去门下行省进行一次“半年度支总结报告”。除此之外尚书行省对基本税进行任何数量的增税都必须通过门下行省的审核通过。
门下行省下属审计署也就是北府“历史悠久”赫赫有名的查帐部门。专门负责对各部门度支用项进行审查每年春秋会在尚书行省做完报告之后也做个审查报告以供承议郎们参考对照。而在平时审计署一旦现尚书行省某部门或者某地出现度支问题也可以提请门下行省审查然后进行对质弹劾。过程和效果跟中书行省差不多。
门下行省还有一项很特殊的权力那就是对中书行省制定的律法制令有封驳权。按照规定中书行省通过的律法草案不能直接呈交给曾华批准而是必须经由门下行省转呈。在转呈过程中门下行省有权力审阅该律法草案一旦现不妥并有过半的承议郎同意其有伤民之嫌门下行省的主官-太中大夫会将该律法草案封起来退回中书行省。中书行省要想该律法草案被批准施行必须修改至门下行省同意经由其主官太中大夫转交给曾华这样才能被送呈到曾华手中最后批准颂行。
————————————
北府的三省制度是老曾根据唐朝的三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混合而成虽然几经修改但是仍然有不足和疏忽之处敬请各位书友讨论建议。
下一章会提到司法、军队和地方等方面的制度了。
二是察司法之非监督裁判所审理案件是否公正一旦不公可以向上一级检察官和裁判所申述。从后两个职责来看曾华把这个检察总署按“异世”的检察院来设置而检察总署和各地的各级机构不设主官只是设各级检察官若干分巡各地各视一方独立行使职权。如果有案件牵涉重复或互悖冲突则由三名以上检察官合议裁决。
检察总署设九名大检察官州检察署设九以上州检察官均由由法务部主官提名任命郡检察署设十五名以上郡检察官由大检察官合议任命县检察署设十五名以上县县检察官由州检察官任命。
检察官还有一个最重要地职责就是以参劾权监察行政事务督视纠正各级政务之非算得上是尚书行省内部的监察部门。如县检察官现县巡警署不作为为向县令通报责其改正。如不听则行使参劾权向上级的郡检察署参劾。主管的郡检察官接到参劾后立即向郡守通报建议其指令下级改正。不听郡检察官继续行使参劾权州检察官接到参劾后会向州刺史通报建议。如还不听州检察官会向大检察官参劾。
一旦大检察官核准了参劾就变成了弹劾。这个时候平章国事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弹劾追究从州到县所有相关官员的责任;二是驳回弹劾将提出弹劾的大检察官解职。但是这个时候平章国事就要承担风险和任何。因为这个时候按律都察院会介入一旦在中书行省通过了弹劾案除了要追究地方相关官员的责任外平章国事也要跟着吃挂落。
巡警总署就很明白曾华把当成“异世”的公安部来设置只是剥夺了一些权力只留下了维持治安侦查案件等执法权力了。各地设各级巡警署接受巡警总署和地方官府的“双重领导”。
转运部掌北府地道路、桥梁、渡口、舟桥的维护。负责转运各地的物资还有邮传驿站和漕运等等算得上是古代版的交通部。
6军部掌北府6军武官的录选、调迁、升降、授职及征募兵籍、关禁、粮饷、辎重等
并掌管所有生产6军所用军械物资的工场。
海军部掌北府海军武官的录选、调迁、升降、授职及兵籍、关禁、粮饷、辎重等事务并掌管所有生产6军所用军械物资的工场和造船厂。
为表示北府地尚书行省地级别比江左尚书省要低曾华在各部不设尚书而只是以侍郎之职加判各部事务地衔为各部主官。如荣野王以判6军部事务侍郎的身份主掌6军部钱富贵以判户部事务侍郎的身份掌户部。
而平掌国事当任不让的由王猛出任。参知政事分别是朴和张寿。
但是曾华却另外玩了一手。他给平章国事、参知政事和几个重要部门如户部、法务部、6军部、海军部的侍郎加了个录尚书事名号。以便组成一个国事会议处理北府所有的行政事务。由于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被曾华提名国事内阁所以这个“领导班子”也被世人称之“内阁”。按照曾华地说法北府国事无论巨细皆委决于内阁。
曾华这样一手搞得江左和桓温苦笑不已。按照晋制。录尚书事就是尚书省所有的公文决策都必须经由他之手所以可以说是大晋的宰相。但是曾华却加了一大堆的录尚书事这怎么不让江左朝廷和拥有这个头衔的桓温郁闷呢?但是曾华却振振有词地争辩道北府的录尚书事是录尚书行省事要差上一截呢。
接下来是中书行省。按照曾华的设置北府中书行省掌制令决策负责起草和制定北府的律法。曾华却不设中书监等往常中书省官职而是授车胤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总领中书行省。另委命了三百六十五名朝议郎。这些朝议郎都是北府有勋位者。按照北府制度。北府平民可以从事军、工、商、农、学等诸职凡功绩显著者可授爵位升为贵族。曾华从这些贵族中挑选了比较有声望和学识者以为朝议郎。行“朝堂正议”之权。
这三百六十五名朝议郎分户、兵、礼、刑、吏、工六科分别对应尚书行省各部。然各科与对应地尚书行省各部沟通商讨再起草各自范围地律法接着由中书行省全体朝议郎审议通过交由曾华批准颂行成为尚书行省、大理寺行政和断案的依据。
中书行省下设都察院设六科御史三十余人掌正朝廷纲纪举百官紊失。这些御史分巡各地监督众官一旦现官员犯法违规之事可以向中书行省各科弹劾。相应的各科接到弹劾后会立即立案要求被弹劾地尚书行省所属官员或者该州刺史等官员前来听候咨询与弹劾御史对质。一旦证据确凿即可行弹劾案审议。一旦弹劾案在中书行省通过立即上报给曾华曾华会依据结果罢免被弹劾的官员。
门下行省却被曾华改成另外一个样子了。毛穆之以太中大夫的官职总领门下省。而门下省也不设其它官职只有承议郎行使“承(民)意参议”的职权。承议郎每郡推举两人无论身份任期五年常住长安。而承议郎推举程序另文规定。
门下行省按照曾华的设置和定义代表着北府民意主掌审计北府的赋税度支。尚书行省负责收税和各项开支而门下行省则负责监督如田地赋税、盐铁税等基本税的税率、税种和审查每一个铜板都用到哪里去了。每年尚书行省都要在门下行省进行“春度秋计”。也就是尚书行省每年春天要到门下行省去进行“上一年度支总结报告和下一年预算报告”秋天还要去门下行省进行一次“半年度支总结报告”。除此之外尚书行省对基本税进行任何数量的增税都必须通过门下行省的审核通过。
门下行省下属审计署也就是北府“历史悠久”赫赫有名的查帐部门。专门负责对各部门度支用项进行审查每年春秋会在尚书行省做完报告之后也做个审查报告以供承议郎们参考对照。而在平时审计署一旦现尚书行省某部门或者某地出现度支问题也可以提请门下行省审查然后进行对质弹劾。过程和效果跟中书行省差不多。
门下行省还有一项很特殊的权力那就是对中书行省制定的律法制令有封驳权。按照规定中书行省通过的律法草案不能直接呈交给曾华批准而是必须经由门下行省转呈。在转呈过程中门下行省有权力审阅该律法草案一旦现不妥并有过半的承议郎同意其有伤民之嫌门下行省的主官-太中大夫会将该律法草案封起来退回中书行省。中书行省要想该律法草案被批准施行必须修改至门下行省同意经由其主官太中大夫转交给曾华这样才能被送呈到曾华手中最后批准颂行。
————————————
北府的三省制度是老曾根据唐朝的三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混合而成虽然几经修改但是仍然有不足和疏忽之处敬请各位书友讨论建议。
下一章会提到司法、军队和地方等方面的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