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虏家不解汉儿歌
《华夏立国传》作者:曾鄫 2020-01-21 04:49
大将军《雍州政报》上说岐山有凤凰来朝鸣叫三去是为大吉瑞兆。”朴端起茶杯先轻轻地闻了闻再细细地品尝了两口最后在悠悠回味中突然冒出一句。
《雍州政报》是从《雍州刺史邸报》转化而来的。在经过几年的运作之后北府各报纸是大浪淘沙有不少很快消失也有很多历经风雨后越的兴旺。做为一州的官报而且是要之州的官报《雍州刺史邸报》无论是影响还是质量都只在《武昌公府邸报》之下后来它改名成了《雍州政报》和《武昌公府邸报》改名而来的《民报》稳做北府政务地邸报的第二和第一把交椅。
“又有瑞兆?”曾华刚刚喝完手里茶杯里的茶水听到这话心里不由地一愣盘桓了几息才回过神来“《雍州政报》也开始鼓动上书拥我自立?”
“是的大将军。”朴是这一系列行动的幕后策划人自然知道这些底细。这十几日北府各地不约而同地现瑞兆而且都是新主当立、改天换地的祥瑞。一时长安等地群情汹涌工、商、农、兵各举代表纷纷上万民书请求曾华顺应天意立尊位以抚万民定四方。估计再过些时候路远的秦州、益州、并州、梁州、朔州和凉州都会有祥瑞吉兆和万民书送上来上尊号请自立。
“现在《雍州政报》也出手了这动静有点大了。”曾华既不高兴。也不恼怒只是淡淡地说道。
“大将军既然要大造声势各州的政报绝对是不能少接下来会是各军报、商报、学报等邸报跟进现在最热情地是军中和各大学堂要不是我暗中打过招呼将你的话传了出去。他们恨不得到三台广场上书请愿。”朴笑眯眯地答道。
曾华轻轻地端起茶壶。将朴和自己身前的茶杯倒满。看着茶香就着热气慢慢地飘了起来。曾华不由地吸了一口气让清香充满自己的肺部回味了好一会才意犹未尽地说道:“军中的情况我倒是知道怎么各学堂也是如此的心切?”
“大将军这个你就有所不知。”朴依然一边微笑着品茶一边轻松地回答道:“众所周知各学堂出来的人多是充任各地官吏。这些各地的学子能报考我北府学堂。多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今天下大势过半尽在我北府之中如果再立新朝自然能有一番新气象其中地奥秘玄机这些学子自然能知怎么不心热。何况这些学子多是北地遗民对江左地态度说不上太坏也说不上太好。而大将军你这十年在北府所做所为丝毫不亚于前魏武帝那安定乾坤地千秋大功甚至还有人将大将军与高祖光武帝相提并论。”
想不到自己还有这等威望?曾华不由笑了笑。也许自己会造势吧。光复关陇并州。逐胡骑于朔方定拓跋于阴山平柔然于漠北。安西域于绝外这一桩桩都是光耀青史的大功加上自己属下的各邸报拼命为自己摇旗呐喊功绩当然是直追前贤至少江左朝廷相比之下就比较难堪了。既要会立功也要会表功这是曾华在以前那个世界里深刻理解到的真理。
一高一低自然让人知道该如何选择了。从汉末动荡开始改门换廷的事可没少见从前魏受禅于前汉再到司马氏入主最后晋室南渡中原换旗比换衣服还快这百多年里上到世家豪强下到寒门士子早就练出眼力劲来了也知道该如何“顺应天意”。
“也行我们不能光说不练。这民情汹涌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制止的事情该让天下看看。至少要让江左知道我曾华在北府还有点基础百姓多少还是向着我。要是他敢拒绝我的上表提议我也不怕和他来个一拍两散。不过这《民报》是最后地底线要是《民报》也出了声就说明我是铁了心要自立到时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曾华想了想说道。
“这个属下自然晓得。除了《民报》继续不表态我还打算让圣教的《真知报》佛门道教的《佛门启事》和《道门启事》也来凑个热闹。”朴喝完手里的茶舒了一口气说道。圣教和曾华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自然会万分支持佛教道门被北府捏在手里要它圆它不敢扁自然能一个声音说话。而且这三家在天下百姓心中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佛教道门在北府以外的影响力不亚于圣教在北府地程度。
“好地素常先生办事我自然放心的很。”曾华笑言道。
||::习性和脾气也不在乎你这点谦虚。
“大将军你说桓公能接受你地上表吗?”
又品了一会茶朴开口问到另一个问题去了。
“桓公是个好名之人如今这天下形势他也明了。如是真的顺从江左朝廷意思调过头来与我北府相争他恐怕和殷浩的下场差不多。桓公如此聪明之人自然不会成了江左的马前卒。”曾华听到朴的问话知道朴还有点担心。要是桓温看破曾华的意图一心向着朝廷拒绝曾华的上表这事就有点难办了。
||::报中好好研究过这位荆襄诸侯。朴从曾华的话中已经听出来了曾华还有另外几句话没有讲出来。在明眼人心里桓温也许是个志高才疏的人。不过他善于把握机会也更善于利用机遇为自己牟取利益。
看到朴的眼神曾华知道他理解自己地意思了。通过前些年与桓温接触。曾华已经知道桓温不是那种大公无私的人跟自己心中匡扶乾坤的偶像-岳穆、文天祥不是一个档次。你看他这几年的行事无不是打着北伐的旗号扩充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曾华看来桓温的所作所为无不是跟历史后面地那个刘裕所做地一样不过人家老刘手段要狠辣果断得多远不是有贼心没贼胆地桓温所能比的。
曾华在书信中已经明白地告诉桓温如今天下的名分和大义都还在江左朝廷那里。咱们哥俩都还是不要打问鼎的主意。还是老老实实做个位极人臣的“周公”
想了一下曾华的话里话外的提示。朴点了点头大致明白了曾华地意图。曾华表桓温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表示如果不够还可以为桓温再加个丞相一职而自己只要个大将军、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这就表明了让桓温居内自己居外一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势态。
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般指的是总领禁中内外诸军。也就是总管江左都城-建业的防务事宜。虽然现在建业禁中内外诸军没有多少人马也不可能直接听从桓温的调遣但是这个虚衔意味着桓温不但可以得到极臣的威望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手伸进建业和朝堂。
而曾华要求给自己请个大将军、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意思就是代天子行征伐之权安抚各地与桓温一个在内一个外各持一方。平分秋色。一起为大晋天下护航保驾、添砖加瓦。
要是桓温不答应的话以北府现在的声势和实力曾华完全有资本撕破脸面。自立单干。但是一旦北府雄兵南下第一个顶雷当炮灰地就是挨着北府地荆襄。既然曾华愿意保持原状大家又何必翻脸呢?反正灭了燕国收复的那些地方也不会便宜给荆襄与其让给江左壮大实力还不是给了北府反正他已经是一只老虎再多两、三个州对荆襄来说结果都是一样。
“至于桓公其它的想法我就不得而知了也不好妄加猜想呵呵。”曾华微微笑了笑边说边摇头。桓温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但是现在形势逼人荆襄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实这样地结果对于荆襄和桓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说不定还可以成三国鼎立之势。”朴接言道脸上也满是笑容。
“三国鼎立之势?”曾华不由大笑起来。
||.头喝了一口茶然后忍不住也跟着大笑起来。
过了好一会朴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去了。
“这期《玄学报》和《正知学报》表了几篇文章对大将军西征债券还本派息这件事甚是不满说大将军这是以利引诱百姓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曾华不由哑然一笑“看来是前汉武帝把他们搞怕了。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可是先知老子在《道德经》所说的在学子们中颇有影响。”
“一打仗就要死人而我华夏历经兵火已经是大伤元气是生休养息恢复元气的时候了。”曾华转而悠悠地说道“战乱了那么久天下百姓都渴望安定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大将军不必在意现在是定乱立国时期自是兵兴时期只有强兵盛革才能靖平四海重铸太平。这些酸儒不知轻重缓急只是在那里胡言乱语。”朴劝道。
“素常先生你说同是兴兵举戈为什么匈奴、鲜卑在寒苦之地越战越盛而前汉据中原富庶之地打到最后却是国窘民穷呢?”曾华转而问道。
||之力而全一人之功这是前汉虽胜却衰的原因而匈奴、鲜卑却是以战求生路自然是越战越盛。”
曾华点点头道:“正是素常先生所言。想我华夏先祖商周以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雍州政报》是从《雍州刺史邸报》转化而来的。在经过几年的运作之后北府各报纸是大浪淘沙有不少很快消失也有很多历经风雨后越的兴旺。做为一州的官报而且是要之州的官报《雍州刺史邸报》无论是影响还是质量都只在《武昌公府邸报》之下后来它改名成了《雍州政报》和《武昌公府邸报》改名而来的《民报》稳做北府政务地邸报的第二和第一把交椅。
“又有瑞兆?”曾华刚刚喝完手里茶杯里的茶水听到这话心里不由地一愣盘桓了几息才回过神来“《雍州政报》也开始鼓动上书拥我自立?”
“是的大将军。”朴是这一系列行动的幕后策划人自然知道这些底细。这十几日北府各地不约而同地现瑞兆而且都是新主当立、改天换地的祥瑞。一时长安等地群情汹涌工、商、农、兵各举代表纷纷上万民书请求曾华顺应天意立尊位以抚万民定四方。估计再过些时候路远的秦州、益州、并州、梁州、朔州和凉州都会有祥瑞吉兆和万民书送上来上尊号请自立。
“现在《雍州政报》也出手了这动静有点大了。”曾华既不高兴。也不恼怒只是淡淡地说道。
“大将军既然要大造声势各州的政报绝对是不能少接下来会是各军报、商报、学报等邸报跟进现在最热情地是军中和各大学堂要不是我暗中打过招呼将你的话传了出去。他们恨不得到三台广场上书请愿。”朴笑眯眯地答道。
曾华轻轻地端起茶壶。将朴和自己身前的茶杯倒满。看着茶香就着热气慢慢地飘了起来。曾华不由地吸了一口气让清香充满自己的肺部回味了好一会才意犹未尽地说道:“军中的情况我倒是知道怎么各学堂也是如此的心切?”
“大将军这个你就有所不知。”朴依然一边微笑着品茶一边轻松地回答道:“众所周知各学堂出来的人多是充任各地官吏。这些各地的学子能报考我北府学堂。多是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今天下大势过半尽在我北府之中如果再立新朝自然能有一番新气象其中地奥秘玄机这些学子自然能知怎么不心热。何况这些学子多是北地遗民对江左地态度说不上太坏也说不上太好。而大将军你这十年在北府所做所为丝毫不亚于前魏武帝那安定乾坤地千秋大功甚至还有人将大将军与高祖光武帝相提并论。”
想不到自己还有这等威望?曾华不由笑了笑。也许自己会造势吧。光复关陇并州。逐胡骑于朔方定拓跋于阴山平柔然于漠北。安西域于绝外这一桩桩都是光耀青史的大功加上自己属下的各邸报拼命为自己摇旗呐喊功绩当然是直追前贤至少江左朝廷相比之下就比较难堪了。既要会立功也要会表功这是曾华在以前那个世界里深刻理解到的真理。
一高一低自然让人知道该如何选择了。从汉末动荡开始改门换廷的事可没少见从前魏受禅于前汉再到司马氏入主最后晋室南渡中原换旗比换衣服还快这百多年里上到世家豪强下到寒门士子早就练出眼力劲来了也知道该如何“顺应天意”。
“也行我们不能光说不练。这民情汹涌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制止的事情该让天下看看。至少要让江左知道我曾华在北府还有点基础百姓多少还是向着我。要是他敢拒绝我的上表提议我也不怕和他来个一拍两散。不过这《民报》是最后地底线要是《民报》也出了声就说明我是铁了心要自立到时回旋的余地都没有。”曾华想了想说道。
“这个属下自然晓得。除了《民报》继续不表态我还打算让圣教的《真知报》佛门道教的《佛门启事》和《道门启事》也来凑个热闹。”朴喝完手里的茶舒了一口气说道。圣教和曾华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自然会万分支持佛教道门被北府捏在手里要它圆它不敢扁自然能一个声音说话。而且这三家在天下百姓心中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佛教道门在北府以外的影响力不亚于圣教在北府地程度。
“好地素常先生办事我自然放心的很。”曾华笑言道。
||::习性和脾气也不在乎你这点谦虚。
“大将军你说桓公能接受你地上表吗?”
又品了一会茶朴开口问到另一个问题去了。
“桓公是个好名之人如今这天下形势他也明了。如是真的顺从江左朝廷意思调过头来与我北府相争他恐怕和殷浩的下场差不多。桓公如此聪明之人自然不会成了江左的马前卒。”曾华听到朴的问话知道朴还有点担心。要是桓温看破曾华的意图一心向着朝廷拒绝曾华的上表这事就有点难办了。
||::报中好好研究过这位荆襄诸侯。朴从曾华的话中已经听出来了曾华还有另外几句话没有讲出来。在明眼人心里桓温也许是个志高才疏的人。不过他善于把握机会也更善于利用机遇为自己牟取利益。
看到朴的眼神曾华知道他理解自己地意思了。通过前些年与桓温接触。曾华已经知道桓温不是那种大公无私的人跟自己心中匡扶乾坤的偶像-岳穆、文天祥不是一个档次。你看他这几年的行事无不是打着北伐的旗号扩充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在曾华看来桓温的所作所为无不是跟历史后面地那个刘裕所做地一样不过人家老刘手段要狠辣果断得多远不是有贼心没贼胆地桓温所能比的。
曾华在书信中已经明白地告诉桓温如今天下的名分和大义都还在江左朝廷那里。咱们哥俩都还是不要打问鼎的主意。还是老老实实做个位极人臣的“周公”
想了一下曾华的话里话外的提示。朴点了点头大致明白了曾华地意图。曾华表桓温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并表示如果不够还可以为桓温再加个丞相一职而自己只要个大将军、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这就表明了让桓温居内自己居外一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势态。
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般指的是总领禁中内外诸军。也就是总管江左都城-建业的防务事宜。虽然现在建业禁中内外诸军没有多少人马也不可能直接听从桓温的调遣但是这个虚衔意味着桓温不但可以得到极臣的威望还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手伸进建业和朝堂。
而曾华要求给自己请个大将军、都督征讨镇抚诸军事意思就是代天子行征伐之权安抚各地与桓温一个在内一个外各持一方。平分秋色。一起为大晋天下护航保驾、添砖加瓦。
要是桓温不答应的话以北府现在的声势和实力曾华完全有资本撕破脸面。自立单干。但是一旦北府雄兵南下第一个顶雷当炮灰地就是挨着北府地荆襄。既然曾华愿意保持原状大家又何必翻脸呢?反正灭了燕国收复的那些地方也不会便宜给荆襄与其让给江左壮大实力还不是给了北府反正他已经是一只老虎再多两、三个州对荆襄来说结果都是一样。
“至于桓公其它的想法我就不得而知了也不好妄加猜想呵呵。”曾华微微笑了笑边说边摇头。桓温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但是现在形势逼人荆襄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其实这样地结果对于荆襄和桓公来说是最好的结局说不定还可以成三国鼎立之势。”朴接言道脸上也满是笑容。
“三国鼎立之势?”曾华不由大笑起来。
||.头喝了一口茶然后忍不住也跟着大笑起来。
过了好一会朴转移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去了。
“这期《玄学报》和《正知学报》表了几篇文章对大将军西征债券还本派息这件事甚是不满说大将军这是以利引诱百姓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曾华不由哑然一笑“看来是前汉武帝把他们搞怕了。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可是先知老子在《道德经》所说的在学子们中颇有影响。”
“一打仗就要死人而我华夏历经兵火已经是大伤元气是生休养息恢复元气的时候了。”曾华转而悠悠地说道“战乱了那么久天下百姓都渴望安定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大将军不必在意现在是定乱立国时期自是兵兴时期只有强兵盛革才能靖平四海重铸太平。这些酸儒不知轻重缓急只是在那里胡言乱语。”朴劝道。
“素常先生你说同是兴兵举戈为什么匈奴、鲜卑在寒苦之地越战越盛而前汉据中原富庶之地打到最后却是国窘民穷呢?”曾华转而问道。
||之力而全一人之功这是前汉虽胜却衰的原因而匈奴、鲜卑却是以战求生路自然是越战越盛。”
曾华点点头道:“正是素常先生所言。想我华夏先祖商周以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