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节 联合舰队的覆灭
《新明史》作者:闪烁 2020-01-12 03:36
“技术决定战术”这句话在海军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将带来战术上的革命比如火炮装甲蒸汽机高能炸药飞机等等新技术兵器的出现都将给海战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在比较公认的是“无畏”舰出现是彻底终结风帆时代海战战术的一个转折点。而在此之前海上作战战术的核心不是进攻而是防御。即使是在总体战役与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的一方在海战战术的表现上仍然往往以防御为主并且主要通过防御来打败敌人歼灭敌人!
可以说自火炮成为海战的主战兵器之后从玉浦海大海战开始在众多的海战中防御型战术是整个海战战术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明帝国海军中防御性战术思想的地位几乎是难以动摇的。这种防御性战术思想的影响还不仅仅是在风帆时代即使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德兰海战时防御性战术思想仍然是拥有优势一方的基础。当然明帝国海军可以说是最为倡导这种战术思想的直到二战爆之后明帝国海军的战术思想才逐渐转变为进攻型的当然为此明帝国也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风帆时代的几百年时间里防御性战术思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特别是在明帝国海军中这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正统战术思想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技术以及特殊国情两个因素!
在技术方面风帆时代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战舰本身并无充足的行动能力。不管是在海战还是在航行之中风帆时代的战舰都必须要准确的掌握风向并且利用起风力来控制战舰驱动战舰航行。在当时虽然很多国家没有设置副舰长(大副)这类的职务不过帆缆长是战舰上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这也就能够看出来在风帆时代战舰的行动其实是不自由的。正因为需要依靠风力而无法随意航行同时又要尽量的保持舰队的阵型。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指挥方式比较简单的防御阵型作战而不是指挥方式极为繁杂而且难以协调的进攻战术来达到作战目的。当然如果双方势力差距太大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一方也会在处于风向有利的情况通过进攻来获得胜利。不过在大部分的作战行动中不管是实力上占优势还是劣势的一方其实都更希望能够通过防御战术来与敌人作战。
从根本上讲就是这一时代的技术条件决定了防御的一方有这绝对性的优势。在地面战场上坦克等装甲突击力量出现之前防御的一方就有明显的优势。同样道理因为技术原因的限制防御的一方在海战战场上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的。除非在实力上或者是某些技术方面越了对手很多的话。不然不会有海军将领会轻易的选择进攻而是会通过防御来扩大手里的优势。当然真正优秀的将领能够准确的利用战场上的风力与风向以及敌人的作战意图来迫使敌人动进攻这就更能够扩大防御一方的优势了!
而导致明帝国海军在数百年之内都盛行防御战术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帝国的特殊国情。可以说在数百年的风帆时代的海战中明帝国的主要敌人都是欧罗巴的那些海上强国。虽然如同英格兰荷兰法兰西等国家都曾经多次被明帝国给打败。不过这些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与明帝国竞争并且从明帝国手里夺取海上霸权的想法。因此自从顾成林率领大西洋舰队远征欧罗巴开始明帝国海军的主要战场不是在邻近明帝国的南洋西洋与东洋而是在大西洋上。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现实而且几乎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明帝国需要维持的海上补给航线实在是太漫长了!
数百年来除与保护本国的造船工业并且保护建造战舰的技术明帝国除了在狮城的樟宜港建造了一座海军造船厂之外在其他的所有海外领地以及海外的海军基地都最多只有修船厂而没有造船厂。也就是说明帝国的所有战舰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建造的而这些新建造的战舰需要长途跋涉航行数万里才能到达大西洋。显然这种漫长的海上航行给明帝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最直接的麻烦就是在前线作战的任何一支舰队如果出现了重大损失的话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迅的补充特别在电报出现之前光是一返一往就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在算上后方组织新舰队的时间至少都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新的舰队派到前线战区去。
这个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从顾成林开始数百年来帝国的每一个优秀将领都会在作战的时候尽量的保存舰队的实力甚至很多时候为了保存舰队的战斗力不惜做出让步避免与敌人作战。当然能否保存舰队实力这本身就是考核海军将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必须要充分的利用起战场上的每一种优势而这就自然让明军将领在作战的时候先考虑防御战术然后才会考虑是否通过进攻来达到目的。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将领甚至会在确定无法通过防御来达到作战目的的情况下干脆利落的放弃作战行动以保存舰队!
可以说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明帝国海军舰队在数百年内的基本作战思想。当然顾成林是这一作战思想的创人同时也是数百年来将防御性战术的威力挥到极限的唯一的一名明帝国海军将领。可以说正是他创建了这一整套的战术思想虽然他没有如同后来的那些将军一样通过传记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方式将自己的战术思想体系整理成文然后以著作的形式表出来。不过他却用大量的实际战例在教导着后人。可以说顾成林所建立起来的海战思想在他之后的数百年里不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明帝国海军将领同时也对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海军将领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很多时候研究顾成林所指挥的战斗以及总结他的战术思想甚至成为了海军中的圣言!
这次顾成林所采用的正是非常典型的防御战术。他准确的把握住了敌人的意图并且利用敌人的战役目的迫使敌人进攻然后通过防御来击溃敌人。当然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采取这样的战术了而这也绝不是他第一次利用了敌人的战役意图来达到自己的战役目的。不过这却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海战。
在双方进入了目视距离之后欧罗巴联合舰队就开始转向了。至少法兰西等国的海军将领是白痴。他们一看到在北面排好了战列线严阵以待的明军舰队之后立即就放弃了进攻的想法并且开始让舰队转向准备通过走切角线的方式来逼近明帝国舰队。这样联合舰队也能够在形成战列线之后与明帝国舰队交战。而这次联合舰队是向左转向的。
顾成林也立即下令舰队加在外海挡住欧罗巴舰队的航向。当然这一行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不让欧罗巴舰队在明帝国舰队的前面完成转向。要让欧罗巴舰队一直处于明帝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以说自火炮成为海战的主战兵器之后从玉浦海大海战开始在众多的海战中防御型战术是整个海战战术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明帝国海军中防御性战术思想的地位几乎是难以动摇的。这种防御性战术思想的影响还不仅仅是在风帆时代即使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日德兰海战时防御性战术思想仍然是拥有优势一方的基础。当然明帝国海军可以说是最为倡导这种战术思想的直到二战爆之后明帝国海军的战术思想才逐渐转变为进攻型的当然为此明帝国也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风帆时代的几百年时间里防御性战术思想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特别是在明帝国海军中这几乎成为了唯一的正统战术思想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技术以及特殊国情两个因素!
在技术方面风帆时代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战舰本身并无充足的行动能力。不管是在海战还是在航行之中风帆时代的战舰都必须要准确的掌握风向并且利用起风力来控制战舰驱动战舰航行。在当时虽然很多国家没有设置副舰长(大副)这类的职务不过帆缆长是战舰上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这也就能够看出来在风帆时代战舰的行动其实是不自由的。正因为需要依靠风力而无法随意航行同时又要尽量的保持舰队的阵型。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指挥方式比较简单的防御阵型作战而不是指挥方式极为繁杂而且难以协调的进攻战术来达到作战目的。当然如果双方势力差距太大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一方也会在处于风向有利的情况通过进攻来获得胜利。不过在大部分的作战行动中不管是实力上占优势还是劣势的一方其实都更希望能够通过防御战术来与敌人作战。
从根本上讲就是这一时代的技术条件决定了防御的一方有这绝对性的优势。在地面战场上坦克等装甲突击力量出现之前防御的一方就有明显的优势。同样道理因为技术原因的限制防御的一方在海战战场上的优势也是相当明显的。除非在实力上或者是某些技术方面越了对手很多的话。不然不会有海军将领会轻易的选择进攻而是会通过防御来扩大手里的优势。当然真正优秀的将领能够准确的利用战场上的风力与风向以及敌人的作战意图来迫使敌人动进攻这就更能够扩大防御一方的优势了!
而导致明帝国海军在数百年之内都盛行防御战术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明帝国的特殊国情。可以说在数百年的风帆时代的海战中明帝国的主要敌人都是欧罗巴的那些海上强国。虽然如同英格兰荷兰法兰西等国家都曾经多次被明帝国给打败。不过这些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与明帝国竞争并且从明帝国手里夺取海上霸权的想法。因此自从顾成林率领大西洋舰队远征欧罗巴开始明帝国海军的主要战场不是在邻近明帝国的南洋西洋与东洋而是在大西洋上。这就造成了一个非常现实而且几乎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明帝国需要维持的海上补给航线实在是太漫长了!
数百年来除与保护本国的造船工业并且保护建造战舰的技术明帝国除了在狮城的樟宜港建造了一座海军造船厂之外在其他的所有海外领地以及海外的海军基地都最多只有修船厂而没有造船厂。也就是说明帝国的所有战舰基本上都是在国内建造的而这些新建造的战舰需要长途跋涉航行数万里才能到达大西洋。显然这种漫长的海上航行给明帝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而最直接的麻烦就是在前线作战的任何一支舰队如果出现了重大损失的话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迅的补充特别在电报出现之前光是一返一往就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在算上后方组织新舰队的时间至少都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新的舰队派到前线战区去。
这个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从顾成林开始数百年来帝国的每一个优秀将领都会在作战的时候尽量的保存舰队的实力甚至很多时候为了保存舰队的战斗力不惜做出让步避免与敌人作战。当然能否保存舰队实力这本身就是考核海军将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必须要充分的利用起战场上的每一种优势而这就自然让明军将领在作战的时候先考虑防御战术然后才会考虑是否通过进攻来达到目的。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将领甚至会在确定无法通过防御来达到作战目的的情况下干脆利落的放弃作战行动以保存舰队!
可以说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明帝国海军舰队在数百年内的基本作战思想。当然顾成林是这一作战思想的创人同时也是数百年来将防御性战术的威力挥到极限的唯一的一名明帝国海军将领。可以说正是他创建了这一整套的战术思想虽然他没有如同后来的那些将军一样通过传记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方式将自己的战术思想体系整理成文然后以著作的形式表出来。不过他却用大量的实际战例在教导着后人。可以说顾成林所建立起来的海战思想在他之后的数百年里不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明帝国海军将领同时也对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海军将领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很多时候研究顾成林所指挥的战斗以及总结他的战术思想甚至成为了海军中的圣言!
这次顾成林所采用的正是非常典型的防御战术。他准确的把握住了敌人的意图并且利用敌人的战役目的迫使敌人进攻然后通过防御来击溃敌人。当然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采取这样的战术了而这也绝不是他第一次利用了敌人的战役意图来达到自己的战役目的。不过这却是一次非常典型的海战。
在双方进入了目视距离之后欧罗巴联合舰队就开始转向了。至少法兰西等国的海军将领是白痴。他们一看到在北面排好了战列线严阵以待的明军舰队之后立即就放弃了进攻的想法并且开始让舰队转向准备通过走切角线的方式来逼近明帝国舰队。这样联合舰队也能够在形成战列线之后与明帝国舰队交战。而这次联合舰队是向左转向的。
顾成林也立即下令舰队加在外海挡住欧罗巴舰队的航向。当然这一行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不让欧罗巴舰队在明帝国舰队的前面完成转向。要让欧罗巴舰队一直处于明帝国